现在三者的差异性越来越大,海尔是最早发布年报的公司,所以前阵子刚分析过。
看过的朋友应该还记得,海尔选择的路线是“高端化”,产品越卖越贵,价格过万元的冰箱和洗衣机卖得是最好的。
美的选择的路线是“多元化”,从大家电,到各种小电器,再到机器人,产品线非常丰富,基本上家里所需要的BOB全站电器,他全都有。
大家都知道前些年格力也曾尝试过多元化,甚至还做手机,但是有些失败了,现在也还有冰箱、洗衣机和厨电之类的,但是也都卖得不好。
第一个格力其他业务有的顺利,有的不顺利,被很多人吐槽,第二个董明珠经常出现在大众视野,被很多人关注。
我觉得每家公司都会去尝试很多新业务,最夸张的就是互联网公司,产品经理无时无刻不在想新创意,设计新应用。
其中绝大部分都是失败,所以新业务不顺利是一件不好的事情,但也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
然后董明珠本来就是销售出身,在屏幕前活跃一点,也挺好的啊,更何况董阿姨是一位很好的“励志榜样”。
还有立讯精密的王来春,从富士康的一个生产线员工,现在把立讯精密做得这么大。
格力的初始条件,其实是不错的,毕竟前身是《珠海经济特区工业发展总公司》。
董明珠出生在南京一个普通家庭,不富裕,但是也不穷,七个兄弟姐妹,她是最小的一朵金花。
后来从芜湖干部教育学院毕业之后,就是现在的芜湖信息技术职业学院,被分配工作到了南京化工研究所当行政。
平凡的出身,平凡的童年,平凡的教育,平凡的工作,平凡的婚姻,一切都那么平凡和宁静。
尽管从来没做过销售,但是董明珠身上有一股子拼劲和狠劲,所以业绩很快就上了正轨。
于是改变策略,每天纠缠,只要他退货抵欠款,经销商被搞烦了,不知道是真心想退货,还是随口打发,就同意了。
结果第二天一大早,董明珠真的带着几辆大卡车等在仓库门口,等一开门,就立马冲进去搬货,跟发生火灾抢救物资一样。
很难说董明珠是销售天赋厉害,还是后天足够努力,销售业绩火箭般的飞速上升,短短3年时间,个人业绩就做到了五千万。
但是代价也是不小的,没能顾得上年幼的儿子,每次只能在南京出差的时候,顺便才能看一下幼子。
董明珠无疑是有野心的,这么优秀的业绩,个人资金问题其实早就已经解决,后面拼的完全是事业心。
另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内因,当时掌舵的是总经理朱江洪,一个典型的产品思维经理人。
当时朱江洪对格力进行“科技创新”改革,把以营销为主的格调改为以产品和技术为主。
所以那一年格力在内因和外因的夹击下,很多优秀的销售人员,带着各自的客户,离开了格力,这对公司的影响,无疑极其大。
董明珠的辉煌业绩,自然被上面高度重视,于是被调回总部,直接任命为经营部的部长。
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朱董搭配”绝佳组合,为格力后面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上任之后的董明珠立马进行深度改革,把之前给经销商“先货后款”的方式,改为“先款后货”,因为欠账的情况太多了。
事实证明,改革非常正确,不但加强公司的回款能力,同时也提高了经销商的积极性,毕竟手里的货是先付了钱的,必须卖出去才算自己赚了。
要知道那个时候我国空调市场还没有巨头,品牌非常多,一百多个,大大小小公司大乱斗。
从这一点看,董明珠是极具营销天赋的,把格力的渠道体系打造得这么强大,而且自己现在还成为了网红,这并不是偶然,也不是单靠努力就行的。
1996年,空调行业发生著名的“凉夏血战”,那一年雨季特别长,很多地区一直阴雨连绵,直接导致本应该是空调旺季的5月份,由于天气清凉,行业销量惨淡。
很多品牌撑不下去,只能降价促销,当参与促销的品牌越来越多,价格战也就愈演愈烈,十分惨烈,全部都是亏本卖。
格力当然也受到了影响,但是董明珠没有跟风降价,提出“宁愿让出市场,也绝不降价”的口号。
后来还直接给经销商按销售额给予大量的补贴,虽然公司利润受到影响,但是品牌力维护住了。
结果很斐然,那一年各竞争对手深陷泥潭苦不堪言,格力销售额反而增长17%。
后来格力越来越顺,前有董明珠冲锋陷阵,后有朱江洪把控产品,让格力连续11年在产量和销量上面,都位居全国第一。
在2004年的时候,一家外企看上了格力,也看上了董明珠,于是跟珠海政府商谈之后,准备花9亿买下格力,并且给董明珠开出8千万的年薪。
不过这个时候的董明珠,已经完全献身于格力,把格力当成自己的孩子,所以到了“宁死不从”的地步,坚决反对出售格力。
后来这个事惊动了省里面,派人来调查,最后不卖了,再后来,董明珠只用了十年的时间,实现了那句豪言壮语。
2007年,53岁的董明珠出任格力电器的总裁,又5年之后,当上董事长,完全执掌格力。
这个世界本就没有完美的人,每个人的思想和心态也大为不同,那么对一个人的看法有多种形态也就是很正常的事情。
但是作为成年人,都应该有起码的理性,可以不喜欢董明珠的风格,也可以讨厌她的言行,但是她的努力和成功,你也不得不敬佩。
所以我从来都很敬佩董明珠,她的所有荣誉和光环,都是她靠努力一点一点拿到的。
同时我也很敬佩格力电器,先抛开投资角度不说,格力至少是我国优秀企业中的代表之一。
格力其实一直在尝试转型,那句“好空调,格力造”广告语,也已经换成“好电器,格力造”。
已经深入人心的东西,要改变消费者的意识,要教育市场,从来都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更何况在大家电里面,格力空调确实有很大的优势,但是其他产品,距离海尔和美的还比较远。
但是作为风扇起家的格力,电风扇产品卖得是很好的,2022年市场占有率20.68%,行业第一,还有电暖器也还不错,市占率14.01%,排名第二。
2022年以超过200亿的市场规模,拿下行业第一,而且是连续十一年卫冕。
多联机大家应该都知道,家用和商用很多都是这种,也叫“一拖多”,也就是一台外机,带两台或两台以上的室内机。
最大的优点是美观不占空间,装修的时候,在天花板吊顶的位置预留出风口,装上多联机后全屋都看不到空调。
水冷机是一个泛称,而且叫法还不一样,有的叫水冷空调,有的叫冷风机,有的叫环保空调等等。
大概工作原理就跟夏天马上的洒水车一个道理,路面温度太高,洒点水,蒸发之后就能带走很大一部分热量。
模块机可能很多人没注意过,因为一般都是商用,在厂房、医院和商场用得比较多。
就是上图这个样式,每一台都是一个模块,可以单模块使用,也可以多模块拼接使用。
这个模块机很适合由于空间或者环境变化导致原空调效果不好无法满足需求的时候使用。
不过行业需求呈下滑趋势,2022年我国中央空调市场容量同比下滑2.6%。
家用空调要稍微好一点,我国市场规模8022万台,同比下降1.6%,低于中央空调1个百分点。
全球市场更惨,2022年全球家用空调市场规模只有1.6亿台,同比下降3.1%。
当然格力电器除了空调之外,也还有其他家电,冰箱、洗衣机和厨电等等都有,不过卖得不好。
消费品牌主要是格力、TOSOT和晶弘这三大品牌,工业品牌主要是及凌达、凯邦、新元这三个。
产品也不少,比如高端装备、精密模具、冷冻冷藏设备、电机、压缩机、电容、半导体器件等等。
值得一提的是格力自主研发的“高效涡旋压缩机、高性能直线伺服电机及驱动器、工业机器人用高性能伺服电机及驱动器”这几个产品技术含量都很高,在国际上都是领先的。
比如大负载机器人,当速度BOB全站过高的时候,减速机很容易颤动,所以这个技术之前一直被国外所垄断。
格力的GR270/2.65 工业机器人,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成功实现国产替代。
格力的自定义使命是:“弘扬工业精神,掌握核心科技,追求完美质量,提供一流服务,让世界爱上中国造”。
多年以来,格力的品牌价值都是家电行业第一,工业行业并不出名,要实现这个使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虽然通过收购为主,自研为辅的方式,已经布局了光伏储能、锂电池和新能源车等,但是目前市场份额都很小。
说起格力的新能源车,前两年议论比较多,在家用车方面,格力确实没能站住脚,但是商用车是有成绩的。
格力的新能源车叫”格力钛“,主要有和通勤车,目前在北上广上等230多个城市运营,他的氢燃料电池客车,在城乡的道路上,已经有不少的数量。
如果说格力的工业制品业务不行,那可以简单的理解为其他小规模的公司都不行。
格力除空调之外的其他家电比不上美的和海尔,这是事实,差距很大,也不大可能追得上。
但是三巨头的路线各不一样,又不是非要格力那冰箱洗衣机去和海尔拼,也不是非要拿各种小家电和锅碗瓢盆去跟美的拼。
确实像“盾安”这样的公司,给公司带来了不少业绩,但是我觉得就简单一句话,收购了那就是格力的。
不过以后如果没有并表提高增长幅度,业绩还能不能保持好的增速,这个还需要继续观察,毕竟产生的商誉确实不少。
对于格力的投资价值,当前的市场争议还是非常大的,一部分人看重格力的优秀基因和业绩惯性,也就是一个格力的忠实粉丝,他们非常认可和相信格力可以在当前的困境中涅槃重生。
而另外一部分人,则认为因为房地产投资的下滑,经济增速的放缓,导致格力的基本面已经较之前出现了很大的变化。
更重要的是,在以高股息著称的格力身上,2023年因为现金流的原因减少了分红的比例,导致了市场的争论进一步加剧。
可以看到,2022年最重要的两项数据,格力的扣非净利润是240亿,同比2021年增长了接近10%左右,更重要的是,公司的经营活动现金流出现了大幅增加,同比增长了1413.35%。
分季度我们需要关注两项数据,一个是第四季度的数据,再一个是2023年一季度同比和环比的数据情况,如下:
可以看到,格力的营收和利润相对于2022年一季度变化并不大,但是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继续大幅度增长。
因此在一季度的时候,公司的账面现金储备继续从2022年末的1575亿增加到1863亿,如果考虑到公司现金分红的比例的减少,因此格力账面的现金余额将会继续增加。
这说明格力的产品竞争力没有问题,回款也没有问题,并且,公司也在投资方面开始发力,这可能是公司减少分红储备现金的一个主要原因。
2022年公司的投资活动现金流净额大于经营活动所产生的现金流净额,但是一季度说明了公司强大的回款能力,这是格力的优势。
也就是说,格力具备充沛的子弹(资金储备)来长期完成公司第二曲线的孵化和成长。
① 首先格力是一家非常优秀的公司,这点是无疑的,我们无论从公司的历史发展轨迹还是经营现金流的变化情况看来,都印证了这一点。
衡量一家公司的好坏,有很多的标准,但是我们最看重的一点,就是公司的产品毛利润和同行的对比,以及经营活动现金流的变化情况。
很多公司表面上看起来赚了很多钱,报表的利润年年增加,但是就是没钱分红,并且存贷双高。
格力电器上市以来几乎维持了每年分红,累计分红超过千亿人民币,分红比例占全部利润的47%左右,远高于监管要求的30%。
② 因为行业的原因,空调产业在经过2018年的高点之后,格力营收和利润的增速就开始呈现疲软的状态,但是毛利润仍然可以维持到一个非常健康的水平,只不过没有了高速增长的格力,其投资回报率也会随之降低。
好的方面是,由于公司维持了大额的分红,其净资产收益率在2020年之后,基本上是稳定了。
③ 尽管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表现不错,但是由于整体的量在萎缩,因此非常直观的表现是,公司在2020年之后,资产负债率在开始向上走,这对于制造业来讲,并不是一件好事情。
④ 当然,最最关键的是,作为投资者来讲,抛开股价和估值谈公司的价值,就是耍流氓。
上图非常直观地显示了,格力的估值(PE-TTM)当前处于历史估值的中位偏下一些,也就是说,格力当前遇到的困难是真实的,但是估值也并不贵。
把上面的四点再总结一下就是,格力当前遇到的困难,是真实的。但是公司在加大投资力度,包括去年收购盾安环境在内的动作,都表明格力在努力寻求第二增长曲线。
工业板块是格力未来努力突破的方向,和老对手美的一样,美的当初收购库卡之后,经过这么多年的消化,开始呈现了正的收益趋势。
格力也是如此,消费(空调)未来的天花板非常明显,并且面临海外的毛利提升困难的问题。
整体来讲,如果你看重的是格力的稳定性、安全性以及充沛的现金储备,那么在合理的预期回报之内,格力显然是一家非常优秀的值得投资的公司。
但是如果你看重的是公司的业绩弹性,那么至少从短期来看,格力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来完成第二增长曲线的孵化以及转型。
另外我做了下面这张表,A股核心资产研究汇总的表格,里面精选了上百家优质的龙头公司,并附数万字的分析方法。
以后所有分析过的公司都会在《A股核心资产汇总》这个表里更新数据,另外以后每周的周末,会把本周分析过的公司一起做一个深度总结,周总结也会和表格放在一起。
每次分析公司后,会在后面加一些更深度的观点或者计算方法,也会放到一起方便阅读,都记得去看。